轻度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http://m.39.net/baidianfeng/a_9338927.html电影《绿皮书》剧照。资料图片 仔细回味《绿皮书》,我们可以发现,这部以跨种族友谊为主题的电影,在骨子里却依旧有一种白人居高临下的傲慢 劳月 观看《绿皮书》无疑是一个轻松的过程:一个顶级黑人钢琴家雇佣了一个意大利裔白人司机兼保镖,到美国南方进行了长达两个月的巡演。途中,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伙伴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,所到之处也展现出素有歧视黑人传统的美国南方特色。 显然,这是一部无伤大雅、温馨有趣的喜剧电影,可以把它作为好莱坞娱乐电影的样本来分析。 典型的好莱坞电影 如今不少电影喜欢自说自话,不顾观众的欣赏习惯和理解能力,搞得非常晦涩艰深,导致观影经历枯燥乏味。好莱坞娱乐电影却从不这样,它们之所以能在全世界畅行无阻,就是因为好看。而好看首先需要一个好故事。两个明星演对手戏,就是好莱坞娱乐电影最常规的套路之一。你来我往,唇枪舌剑,性格的矛盾冲突和剧情的跌宕起伏,总能紧紧吸引住观众的眼光。所以,好莱坞产生了无数经典的对手戏电影,尤其是喜剧电影。 20年前,曾经有一部与《绿皮书》结构非常相似的电影上映,那就是《为黛西小姐开车》。这同样是一部雇主和司机的对手戏,电影也是一部轻松有趣的喜剧片,由著名影星摩根·弗里曼和杰西卡·坦迪主演,获得了第6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女主角奖。只不过今天的《绿皮书》把黑白角色反过来了,成了富有的黑人雇佣贫穷的白人。 《绿皮书》改编自真人真事。黑人唐·谢利是一位钢琴神童,9岁就远赴俄罗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深造。他拥有音乐、心理学和艺术三重博士学位,能流利讲述8种语言,多次应邀到白宫演奏。他和美国政要包括肯尼迪家族关系密切,他的才华受到美国上流社会的高度认可。但是,他的黑人身份却常常使他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:身居上流社会却遭到歧视,与黑人社会又有很远的距离。所以,他很富有,却很孤独。 反过来,应聘为唐·谢利开车兼做保镖的托尼·利普却是个贫穷落魄的意大利裔白人。他穷得典当手表当生活费,靠比赛吃汉堡赢得50美元,靠一点小伎俩接近富豪,赚点小钱。满嘴跑火车不够,还自豪地把“大嘴(lip)”当名字,他是在底层社会和娱乐界游刃有余的一个小角色。 这样一个倒置的黑人与白人、富人与穷人的故事,本身就蕴藏着无数戏剧性的可能。影片中一个场景很说明问题:巡演途中汽车爆缸,托尼拎着水桶给汽车加水,唐优雅地从车里出来,用雪白的手帕擦汗。田里劳作的黑人惊讶地看着这个不可思议的场景。这种黑白角色身份之间的倒置,形成了富有与贫穷、高雅与粗俗的强烈对比,给影片增添了无数看点。 演员表演自然生动 好故事必须有好演员,不然会“竹篮打水一场空”。在《绿皮书》里饰演托尼的维果·莫特森和饰演唐·谢利的马赫沙拉·阿里就是两个杰出的演员。 维果·莫特森曾经在《指环王》系列电影中饰演阿拉贡王子,享誉世界。为了演好《绿皮书》里有一张饕餮大嘴的白人保镖,他不惜增肥几十磅,自毁形象,把一个体格强壮、言语粗鲁却直率诚恳的人物演得活灵活现,令人认不出他就是英俊的阿拉贡王子。他和人比赛吃汉堡,大口吃炸鸡和披萨;他一言不合就拳头相见;他深谙江湖规矩,把贿赂警察说成感谢、捐款,救出了唐。最后,在谁都没想到的时刻,他拔出了枪,吓走了小偷。维果·莫特森的表演无疑非常精彩。 马赫沙拉·阿里大学时代曾经是NCAA的优秀球员,转行演艺界之后成绩卓著,已经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。他在《绿皮书》里把唐·谢利外表高贵、富有、优雅而内心孤独、脆弱的性格演绎得惟妙惟肖,尤其是他熟练的钢琴技法和艺术家风度,令观众确信他就是顶级钢琴家。他不会用手抓鸡肉吃,因为这样不卫生;他不和黑人玩低俗游戏,以免有失身份;他宁可坐车半个小时回到宾馆小便,也不愿在路边树下解决。今年,奥斯卡评委会把最佳男配角奖授予他,是对他的最大肯定。 两位演员把两个性格、地位截然相反的角色从隔阂到融合的过程演绎得自然生动。吃炸鸡是影片中最好玩也最精彩的桥段。大咧咧的托尼热情邀请唐吃“黑人食品”炸鸡,唐却矜持地再三推脱,无奈之下才撅着兰花指接下炸鸡,一转眼他就把美味的鸡腿吃光,并学着托尼把鸡骨头扔出窗外,但还是没有忘了告诫托尼捡回饮料纸杯。仅仅这一段表演,就将两人的性格生动地展露无遗,人们记住了托尼咧开的大嘴和唐矜持却贪婪的吃相。 还值得提及的是影片中饰演托尼家人的那些演员。在好莱坞电影中,幽默的意大利人常常是作为喜剧形象出现的,本片也不例外。托尼的家人虽然粗俗,但是率真、可爱,当他们说greatgreatgreatgrfather(曾曾曾祖父)曾经帮助达芬奇完成西斯廷教堂壁画时,观众不禁哑然失笑。他们是绝不逊色于主角的一丛绿叶。没有他们,这部影片会很单调。 说不完的种族歧视 《绿皮书》里唐和托尼有一段发人深思的对话。 托尼说:“我比你更像黑人。你一点都不了解你的种族。他们吃什么?怎么说话?怎么生活?我的世界比你的黑暗多了。” 唐说:“我住在城堡里,孤身一人。有钱的白人付钱让我演奏钢琴,因为这让他们觉得自己很有文化。但当我一走下舞台,在他们眼中,我立马就变成一个黑人。这才是他们真正的文化。我独自忍受歧视,因为我不被自己人接受,因为我和他们也不一样。我不够黑,也不够白,我甚至不够男人。告诉我,托尼,我是谁?” 影片中有多处情节印证了唐的烦恼:白人在灯火辉煌的大厅里礼貌地为唐的演奏热烈鼓掌,却不让他走进白人的洗手间;花费巨资请唐来举办音乐会,给他的化妆更衣间却是一个逼仄的杂物间,还不准他进入酒店餐厅用餐;甚至还有地方保留着“落日镇”的恶俗,以致唐和托尼因为日落之后还在野外而被警局关押。 这些情节告诉我们,虽然南北战争已经过去一百五十多年,奴隶制度早已经烟消云散,但是对黑人的歧视依旧弥漫在美国的各个角落,依旧顽固地存在于美国人的意识里。 跳脱一般“贫困黑人遭到歧视”的叙述方式,讲述这样一个既不属于白人也不属于黑人的“中间人”故事,使种族平等的理念和反对歧视的主题得到了升华,这就是《绿皮书》的高明之处。影片告诉观众:托尼原本是个种族歧视者,连黑人喝过饮料的杯子都要丢掉,但经过和唐两个月的朝夕相处,隔阂终于化解,他们成为跨越肤色和地位的好朋友。这说明,种族平等和融合是可以实现的。所有人生来平等,应该和睦相处。 然而,仔细回味《绿皮书》,我们可以发现,这部以跨种族友谊为主题的电影,在骨子里却依旧有一种白人居高临下的傲慢。这是不是很奇怪——整部影片,从头到尾,其实就是白人司机托尼拯救黑人钢琴家唐的故事,白人才是救世主。 虽然托尼没读过什么书,没见过世面,举止又很粗俗,但他却把自己的黑人老板从孤独中解救了出来,让他找回了真正的自己,让他从孤独的宫殿里走了出来,融入原先被他鄙夷的底层社会。怪不得,唐·谢利的后人指责影片完全根据托尼说的故事改编,是以白人角度的臆想,并不真实。 在美国这样一个移民国家,种族歧视是一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。这一点,从这两年的奥斯卡电影榜单上就可以看得很清楚。不过,种族歧视并非一个喊喊口号就可以消除的“症状”。尽管已经有黑色人种当选美国总统,尽管黑人早就进入了美国所有的精英阶层,但黑人的社会地位依旧尴尬。《绿皮书》这部标榜反对种族歧视的电影,却依然充斥着白人的优越感,就是一个明证。 责任编辑:马蓉蓉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13801256026.com/pgst/pgst/4227.html |